发布日期:2024-03-11 18:00
随着新一波技术拉动,带来的产业机会和中国资本市场的结合,会成为中国下一个30年发展的新引擎。
但是,我们也发现在创业和投资的过程中,无论是企业还是投资机构都会面临几个误区。
今天跟大家分享三个我看到的投资误区,以及可能出现的两个预测。希望可以帮助更多企业更好地生存下去!
误区一:上市,是“专精特新”企业的终局
不是所有的科技企业包括所有的专精特新企业都要上市。今天我们的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已经快10万家,但是中国资本市场能够容纳多少家上市公司呢?现在已经有5000多家,未来再扩容融到8000家,10000家,其实是容纳不了这10万家专精特新企业的,90%的专精特新企业是不能上市的。但是90%的专精特新企业不上市,难道它就不是一家好公司吗?我们在上一期文章中提到的“隐形冠军”一词就是最好的佐证,德国92%的企业虽然没有上市,但是都是各个行业的“隐形冠军”,而且隐形冠军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通俗地说:“同行中最好、规模比较小、行事很低调。”这刚好符合我们绝大多数专精特训企业的特点。
我们经常到各地调研科技项目,很多科技项目的关键技术看似很细微,不大容易被大众所认知,但是就是这其中的某一项关键技术决定了一个行业的发展。比如我们经常看的新材料领域,超精密3D打印设备的领域,以及相关原材料领域的关键技术,都是不被大家熟知,但是又会经常出现在我们身边的产品和场景中。
所以,我认为今天我们的专精特新企业不应该单纯地去追求上市为目标,否则企业的经营动作一定会变形。企业应该专注解决一个行业的痛点,先做出一家好公司,举个例子,你一年的销售额能不能做到五个亿?你一年的净利润能不能做到5000万?这才是企业要去考虑的问题。
当你完成这些参考指标,营收和利润都上来了,到时候投资人投不投你,是否要上市IPO就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也可以理解为企业下一步的战略选择。首先你得是一家好公司,能够通过技术解决行业痛点,能够有利润,能够有稳定地增长。所以今天我们不应该鼓动很多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甚至大部分的小企业去上市IPO,这是第一个常见的误区。
误区二:科学家都应该去当董事长
这一点是我们所看到的,也是我认为需要警示的一个现象:不能鼓励所有的科学家都去当董事长,甚至是上市公司董事长。
根据我们的经验和教训,80%的科学家都不适合当董事长。因为科学家和董事长这两个角色所要求的底层能力和素质是不一样的。科学家需要这个人静下心来沿着一个点去钻研技术,这听起来甚至有些孤独。
反观如何做企业家和董事长,需要去整合资源,组建团队,开拓客户。你需要跟团队经常去沟通,制定很多管理规范。这些活儿有人会认为这是总经理的职责,但是如今创业,董事长和总经理往往是合二为一的,中国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并不是那么成熟。所以做一家公司的董事长,甚至是做到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你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去做经营管理的事情,所以科学家跟董事长这两个角色要求是截然不同的。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中的“PAEI”模型
今天如果让所有的科学家都去当董事长,实际上是对这类人才最大的一个浪费。国家培养一个科学家是非常不容易的,其实最好的方式是科学家和企业家的组合。我们投资的几个企业,都是具有强科技属性的企业,都能够在资本市场的路上走得比较顺。我就发现他们都是科学家和董事长的组合,同时这两个角色之间的深度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目前投的几家科技企业都已经IPO了,其中最典型的一个规律就是科学家和董事长两个人之间都是多年的好友,甚至是同学,从小玩到大的挚友。大家的信任很重要,否则这两个人之间很容易产生矛盾。往往我们投资的企业能够做到这样的组合就是企业的最佳状态,所以我们真的不能鼓励所有的科学家都去当董事长。
误区三:消费行业,没有科技属性
今天讲新质生产力,所有的资源,所有的媒体宣传,包括一些政策导向,都指向所谓的硬科技,核心科技。但是我想提一个问题,我们发展这些硬科技,发展这些底层技术的目的是什么?我觉得很重要的目的还是要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还是要拉动消费,所以我认为不能单纯把科技跟消费分开。
比如,今天硬科技企业可以上市,但是消费类的企业上市可能就得等一等,也没有完全堵死,但是就是让企业心里打鼓。我经常打比方,这就像去医院找医生看病似的,明明拿的到一个前面的号,但是看病就是给你往后排,总有人插队,都是自己挺重要的。可能眼见别人搞科技的企业陆续IPO,自己还要等待。
举个例子,当时巴菲特很多的配股都在消费类股票,很典型的就是巴菲特选择了可口可乐,给投资人带来很高回报。巴菲特就说自己不投科技股,过了几年,我们都知道伯克希尔·哈撒韦就重仓了苹果。于是很多人问巴菲特:“你自己说不投科技股,为什么重仓了苹果?”巴菲特特别幽默地说了一句话:“苹果难道不是消费公司吗?”其实这是一个很智慧的问题,无论技术多么的高科技,最终还不是变成iPhone这样一个消费品。所以单纯的把科技和消费分开,我认为这个标准是可以商榷的。
科技很重要的一个发展方向就是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让大家在消费过程中有更好的体验感和幸福感。难道说消费行业里面就没有科技含量吗?比如,扫地机器人作为消费品没有科技含量么?可口可乐从配方到后面的封装,再到后面的物流运输,难道没有科技含量吗?这背后就把这些技术和大家的消费需求结合起来,尤其食品行业,特医食品、功能性食品,一方面解决降糖的问题,另一方面让人吃地更健康,甚至能够抗衰老,这背后的原料和配方是具备丰富的科技属性的。
所以,我们不能单纯地切割开科技和消费,并且应该鼓励有一定科技属性的消费行业,能够在资本市场获得更多的支持。
预测一:赚快钱的时代结束了,赚长钱的时代来了
前一阵在浙商年会上,泰康人寿的陈东升(总)讲了一句话:“赚快钱、赚大钱的时代过去了,现在要习惯赚慢钱、赚长钱!”这句话在企业家圈子里面很有共鸣。今天实际上也是心态的转变。
过去我们看到有一些投资人,尤其是大众投资人,虽然他们是合格投资人,但是他们往往被市场影响着去选择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和投资项目。早期信托公司和财富公司能够承诺给投资人10%,甚至15%的年化收益,再加上信托公司以及财富公司各种各样的运营成本,加在一起,对外投资的年化收益最起码要到20%,30%,这里面很典型的就是房地产行业,这中间,大众投资人的认知里10%,15%的收益才值得投资,大家会不自觉地对银行理财的2%,3%年化收益不感兴趣了,内心里就是一个赚快钱的心态。
过去我们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人民日益追求美好生活,从乡间逐步走向楼房,房地产崛起的这几十年,这个游戏是玩得转的。但是如今我们很清楚的明白,这个高收益的游戏已经结束了,我们的终端并没有这么高收益的产品了,包括相关的金融监管机构已经多次表态,没有保本、保息、保收益的产品了。
今天是赚慢钱,赚长钱的时代。今天我们讲新质生产力,大量的科技企业慢慢的跟实业结合,慢慢的跟资本市场的结合,一个技术转换成为产业,一个技术变成一个好产品,甚至一个技术变成股票,这个周期是很长的。它绝对不像过去那样,买一个年化收益产品,一年10%,甚至20%的收益,往往它可能需要至少3年,5年,甚至要8-10年的时间来发展。如果大家没有这种心态的转变,不论是个人投资人还是作为企业进行投资的时候,会很难适应这样一个新的周期。
所以从赚快钱到赚长钱的变化,是投资人和企业在投资布局、投资心态的一个要求。
预测二:一个可能出现的“新质生产力骗局”
最后,我有一个担心,甚至是一个预测,未来会不会出现一个新的骗局,即打着“新质生产力”的旗号和概念,包装一个所谓的理财产品来吸引投资。我觉得这是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首先,国家在这方面的监管实际上已经越来越严了,对每个投资人也有越来越清晰的要求。比如,什么是合格投资人?国家的相关的法律法规有非常清晰的规定,即你每年的收入不能低于多少?你的金融资产不能低于多少?包括你必须要找国家合规的,具有相关资质牌照的金融机构,才能买相关的产品。但即使这样,可能还会有类似的一些骗局出现。打着新质生产力的旗号,然后去包装说明,某些企业和项目受到国家给予的政策红利,未来会上市,利用这种方式变成一个新型理财投资的骗局,我担心可能会有这样的趋势。
为什么要警惕这个情况,因为我们在之前的文章里多次讲到技术产业化背后的规律,一个技术变成产品,变成上市公司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如果一旦我们遇到一个理财产品,包装了新质生产的概念,并且承诺1年或者2年的收益,这背后一定是个骗局。
以上是我多年的战略咨询和产业投资过程中,遇到过,经历过的一些误区和自己的一些感悟,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玥堂主
2024.3.11
-关于我们-
连界启辰资本
连界启辰资本致力于以创新赋能传统产业,以FOF母基金+CVC直投的方式,关注以“材料、生物、信息、能源”等底层技术驱动的高成长项目和投手型基金。目前已与IDG、明势资本、鋆昊资本、浙大联创、千乘资本、华兴产业医疗、辰德资本、雅惠投资、星陀资本等投手型基金深度合作,覆盖了澜起科技、君实生物、良品铺子、珠海冠宇、微创机器人等十余家上市公司及特斯联、天云数据、爱斯达航天、微创电生理、江小白、新瑞鹏等数百个高成长项目;也直接投资了艾博生物、南京贝迪、飞骧科技、国科天成、雪川农业等高成长项目。
同时,连界启辰资本和上市公司共同发起了产业生态早期投资基金CVC(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围绕上市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和产业优势资源做创新布局和项目孵化。
截至目前,连界启辰资本已投资覆盖200+高成长企业,其中已覆盖上市企业近20家,还有十余家在上市审理/辅导期。
-向上 向善 行深 行众-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