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R VIEWPOINT

启辰观点

2024年母基金年度论坛 | 玥堂主:坚持做好投资圈的一滴活水!

发布日期:2024-07-02 10:00

6月27日-28日,「2024母基金年度论坛暨第五届鹭江创投论坛」在厦门举行。母基金年度论坛,是基金业界深具影响力的年度盛会,吸引着一批又一批优秀投资机构聚集与此,与全国各地的知名投资人、企业家、专家学者一起,共同探讨产业投资的中国时代。


连界启辰资本创始合伙人 王玥先生 于大会进行《坚持做好“一滴活水”》的主题演讲,基于多年以来的投资经验,分享对今天一级市场投资的深刻见解。


以下位本次玥堂主分享内容提炼,分享给各位企业家、投资人、创业者朋友!


图片

本期内容来自王玥在2024母基金年度论坛演讲



今天,我想深入聊聊如何看待一级市场投资。(今天的内容值得收藏,多看几次)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一级市场临很大的挑战。


打个比方,就像一个人过去挨了几顿打,然后最近又被水泼醒,但我还不清楚泼的是冷水还是热水。


现在的一级市场就是被泼醒了,还有点发懵。



今天我们看到了几个现象:


第一个现象,从宏观层面,我们关心比较多的,就是M1下降,M2上升这对整个宏观环境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图片


从老百姓的角度,大家关心的是会不会通货膨胀?我们的货币会不会超发太多?但实际上,M1的下降就意味着大家普遍的消费信心还是受到挑战的。


对于投资来说,也存在同样的挑战。


第二个现象,坊间谈到一级市场“消失论”,当然这也被权威的部门给辟谣了,一级市场没有消失。


但是,今天从我们的角度观察,我认为一级市场进入到了LP、GP和创业者互相识别的阶段。


创始人找到投资人的时候,投资人也有会点怀疑:“这个人是不是真的在创业?” 反过来,创业者也在怀疑投资人到底有没有忽悠我。


当然,这些都是表面现象。


从本质上,在这样的周期环境下,今天才是能够识别真正创业者的阶段,也更容易“去泡沫”,真正的创业者是还愿意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我认识的一大批创业者都具备这个特点。


第三个现象,也是广大股民都非常关心的“三千点保卫战”,甭管换谁当主席,反正“三千点保卫战”都是必打的战役。


今天对于一级市场也有很多说法,包括国家的相关监管部门、相关的政策,也都在传达一种声音:“一级是基础,把一级做好了,可能二级慢慢才会好起来,然后越来越好。”


但是,懂一级的人都清楚一点,二级才是源泉,二级都搞不好,哪来的一级?


如果二级市场看不到退出、二级市场看不到希望、二级市场看不到真正的结构性变化,我觉得一级市场大概率好不了。


一级市场的人挺有意思的,这群人是给别人带来希望的人。但现在我们发现这群给别人带来希望的人,现在有点绝望了。


人性有几大刚需:爱美、怕死、怕孤独,我个人觉得人是害怕孤独的。


但是一级市场是不怕孤独的,往往真正的创业者都是孤独的,但是这群人更害怕的是绝望。


今天其实从一级市场的角度,或者很多产业公司的角度(因为我也是很多上市公司的董事,能够更为清楚了解到产业端的反应),其实很多上市公司也很迷茫,比如:下一步整个产业升级的机会在哪?二级市场结构性的变化在哪?


所以,我们最早进入产业,从选择做基金,做LP切入。


在这个过程中,我却发现这里面有一个天然的屏障,就是被划分出来的“一二级市场”思维。


我翻译过一本书,叫《企业生命周期》,我推荐给很多创始人看。因为对一个创始人来说,做一家公司就要从小做到大、从创立到卓越,到上市。


一二级市场把这个过程给割裂了。


今天的市场环境,其实越来越逼着我们真的去思考一家公司连续成长的这种完整性。


包括作为投资机构,你有什么样的能力、有什么样的资格、有什么样的方法和资源能够陪伴着一家公司一步一步成长。


这里说的可能比较隐晦,再直白一点,就是打通一二级思维。


今天我们认为对于一级市场的投资人来说非常重要,他背后对资金的结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今天国家提的“耐心资本”


我个人理解,今天大家都觉得整个外部环境在产生一些很大的变量。我自己的感受就是短期政治会影响经济,但长期一定是经济影响政治,这是我思考的第一个变量。


第二个变量,我们今天很多投资人,包括很多专家都在分析周期,我自己对外公开分享,也都是用周期的角度去分析。


但是,我觉得简单地看周期在今天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谁在影响周期,实际上是结构在影响周期。


今天除了看很多专家在分析周期之后,我们还要看背后有哪几个结构变量会影响周期。


我认为这个背后可能让我们能够看到更大的机会空间。


另外,今天是一个复杂的变局时代。


我们看历史都会了解,变化意味着没有绝对,绝则无变。就像中美关系一样,曲曲折折,但是不可能彻底分开,这里面还依然有很多机会。


首先我们判断周期,今天任何一个企业都活在多重周期的叠加之中。


图片


今天做企业的人确实挺难的,我们做一级市场投资,最开心的一点就是能够真正的和创始人在一起。


我出国挺多的,无论是去美国,去日本,尤其是去欧洲,我感触最深。


我觉得在中国,尤其是我们做投资,最大的幸福就是你能够跟一群创始人在一起。我们去日本访问那些企业,去欧洲访问那些家族企业,它们的创始人都在挂墙上了,我们看到的都是第四代、第五代接班人,他们的思维方式完全都不一样。


今天中国最大的一个好处,我觉得也是做创投最大的红利和福利之一,就是有机会和这些改变世界的中国企业家在一起共同成长


但是,今天所有的企业家也都挺不容易的,大家都感受到周期变短。


一个企业活在多重周期叠加之中,我把它简单总结成五个周期的叠加:


第一,微观的产品周期。


我记得一个银行信用卡中心的老总跟我讲,他说他们这个行业产品创新周期从来不超过七天。


同行推出一个服务,他们要在七天之内追赶上,产品周期很短。


所以大家都很羡慕可口可乐跟茅台,产品周期会很长,但是这毕竟是极少数。


第二,组织周期。


我要推荐我翻译的那本书《企业生命周期》,不是因为我翻译我才推荐,而是因为我推荐二十年,所以我跟人大出版社申请重新翻译了一遍。

这本书讲了一个企业生老病死的全过程。


我认为中国的创业企业有非常强的韧性,这是我们的优势,同时,中国民营企业的阵亡率也非常高。


所以我给很多创始人推荐这本书的时候,我都会加一句:“别看这本书挺厚,其实后半本你可能没机会看完。” 因为很多企业都是突然死亡的,根本没有机会走到盛年期和贵族期。


第三,货币周期。也可以说是资本周期对我们产生巨大的影响。


今天大家在一级市场可以感受到,美元基金跟人民币基金在结构上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原来美元基金是中国创投,尤其在互联网时代的主力,今天人民币基金变成了新的主力。


那么,今天很多战略预判和目标路径可能都会不一样。


第四,技术产业周期。也是我们投资界经常谈到的康波周期,也是经常被引用的那句话:“人生发财靠康波。”


那么,今天是不是还会有一波康波?还会不会有一波机会让更多的创始人、投资人能够在这里面发财?


第五是大家非常关心的大国周期。


这几个周期的叠加,对我们今天创业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


周期背后,我觉得更重要的是看结构变化。


我觉得有三个关键的结构性变化:

第一,大家感受最深的就是中美博弈,这种结构性变化对今天中国的投资市场环境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我给大家也推荐过一本书《注定一战》,这本书已经出版了好多年,大家之前没有认真看,今天翻开看,其实还挺有感触的。


当时我还请过这个作者给我们很多企业家分享。在十几年前,他当时是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院长,这本书的副标题就是“中美会不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书中对中美关系产生了比较深刻的分析和影响。


第二是产业结构的变化。


我们之前在很多创投的论坛可以看到,消费也是非常活跃的,甭管是区域经济、下沉市场,各种各样新的人群细分,这两年好像消费都变得消极了。


因为我们整个国家的宏观政策,强调更多的是新质生产力,强调更多颠覆式创新。


所以,在相关的IPO审核的过程中,可能更倾向于越来越多颠覆式创新。


但我觉得长期看,整个资本市场科技跟消费得并重,一定会得到迅速的调节。


难道可口可乐就不是优秀的公司吗?难道迪士尼这里面不会应用颠覆性的技术吗?颠覆性技术背后的目的是什么?最后一定是要改变民生,这是更重要的。


我相信,在大家期待的七月份大会结束之后,背后肯定有一些新的变化,我们也期待能够发生。


消费跟科技不是对立面,消费跟科技是有重大的融合。


第三是出资结构的变化。


最近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相关主管部门也强调,支持更多的国资去投资。


其实这就让我们很多搞创投的,包括我们出资LP也有点懵,国资都投早、投小,国资都可以做FA了,那还要那么多市场化GP干嘛?


这种变化下,我们自己的判断,接下来就是一个分化时代到来: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二级市场就会产生剧烈的分化。


今天大家可以看到,整个在二级市场里面市值低于五十亿的公司比例会越来越多。


这些公司面临的就是退市淘汰,如果企业自己不能够升级,不能够重新在资本市场找到定位,可能二级市场本身就是一个分化的战场。


其次,我觉得在同一个产业纵深内部,其实这种分化也越来越明显。


第三个就是前几年就是网上有一种观点叫逃离北上广,今天看纯粹是胡扯。我觉得中国核心城市汇集人才效应会越来越明显。


最后一个,对我们做投资是很正常,但是挺残酷的一个事情,就是GP的命运也在分化。


今年很多一级市场投资人面临一个非常大的一个挑战和压力。


之前挣钱的在被税务局追着,之前没挣钱的在被LP追着。我觉得其实越来越多的有产业纵深理解的GP会越来越占优势,这是我们自己的感受。


因为我们一方面做好母基金和直投,另外我们还有很重要的一块业务就是做好CVC,我们并不追求规模,而是追求自己的垂直纵向的差异化优势。


我觉得未来这样的投资机构,在LP的视野范围内会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这是我们发自内心的感受。


最后,我想分享一些个人的建议,也建议大家从自己的角度做一些思考,我觉得有几个应该:


一,国资既然投早、投小,那就应该投更早、更小。


我是很多大的央企的顾问,包括大的上市公司,A股很多龙头公司,我一直给他们一个建议:“要用好你的利润所得。”


我觉得国资有一个很重要的使命,就是真的去推动整个国家底层科技的进步。


包括在去年茅台设立一百亿科创基金这件事,我还专门在我的号上写了一篇《茅台设100亿科创基金,我投赞成票》,这个背后有很多故事和很多原因。


国资既然投早、投小,那就应该往往前投更早、更小。


今天,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其实没有完成从0到1,这里面离产业化其实就差那么一段,那这里面让很多市场化的GP去投,某种角度来说,也是不符合规律的。


二,地方政府应该去扶持产业龙头,而不应该“撒胡椒面”。


今天我们地方政府的财政结构也产生了巨大变化。


1990年之前地方财政收入中,土地收入占到超过百分之九的地方政府,几乎没有,但今天,土地收入的改变对整个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今天,很多地方政府就非常羡慕合肥。


我是京东方的顾问,最近刚从福州京东方的智能工厂过来,京东方跟合肥的故事成了创投界的佳话。


还有很多地方政府,特别是羡慕仁怀,仁怀有一家公司叫贵州茅台。


我觉得今天地方政府应该越来越多的发展和扶持当地的产业龙头,以它为抓手,我觉得是能够拉动很多财政收入的预期和改变的。


三,对于产业龙头来说,我觉得应该去搭建创业生态,这样的话就围绕着产业链的链主,才能够真的形成更多的协同竞争的力量。


四,我觉得地方政府和媒体既然都在提耐心资本,但却没有人说耐心模式。


如果在税收政策上不支持耐心资本,如果在舆论导向上不支持耐心资本,那么耐心资本怎么能够长期的生存?


所以我觉得提倡新质生产力,应该建设新质生产关系,如果我们鼓励耐心资本,就应该搭建耐心模式。


五,创新应该被激发,从来不是被规划。


我们在一级市场需要更多的野蛮生长的企业家,从我们连界的角度来讲,我们没有资格去规划创新,我们更没有资格去对创业者指手画脚。


我们只希望自己能“做好一滴活水”,真的找到对的创业者,找到对的GP。

我觉得GP是中国市场非常难得的一股创新力量,他们也是创业者。


所以最后就是我们想做的事情,我们想做三个坚持:


第一,我们坚持与市场化的GP保持频繁地沟通,做好桥梁。

确实我们看的GP很多,我们出手也很谨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是坚持能够通过我们这一滴活水,你就能够更好的去联合更多的,比如说产业资本,更多的地方财政,去把我们一个好的创投基金做好。


第二,是我们相对的优势,我们坚持跟产业公司站在一起。

近期,我会带着我们投的几个投资人和我们的几个优秀公司的创始人去到A股的一个龙头企业,我希望他们能够打造中国更多的科技力量,我们需要更专业的的产业力量去推动中国的真正的科技创新。


最后,我们还是要坚持和垂直细分的专业GP站在一起,原来市场好的时候,大家都比较强调规模,而从我们一个小的市场化出资人角度来讲,锐利度甚至比规模更重要,


这也是一个市场发展必然阶段,整个中国很多产业都是这样的。


当年都强调规模,很多企业家一张嘴就是规模是最好的品牌。后来强调速度,于是提出来著名的战役叫“速度抗击规模”。


今天大家越来越发现,其实纵深更重要。


水到绝境是飞瀑,我们各自努力,争取高处相见。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