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R VIEWPOINT

启辰观点

「连界者·洞察」玥堂主:海康威视,突围万亿AIoT市场!| A股增长论

发布日期:2022-08-09 12:00

01a1283cca8d259760bead8a37afc259

68745b4b55aa8b4fd919f684eb499073

观点 | 王玥     
主笔 | 布洛迪 
编辑 | 穆馨培  
责编 | 陈嘉武


7月23日,中国企业评价协会发布了“2021中国新经济企业500强”榜单。前几名大家都不陌生,腾讯、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牢牢占据了前3位……

不过,如果顺着这个榜单看到第9名,不少人或许会有些愣神,“杭州海康威视”?这个跟在“卖汽车的比亚迪”后面的公司,它是干什么的?


1525d10efd9c5686d27c934fb746e384

图1: via中国企业评价协会官网


这并不是这家低调的公司,首次在公众面前显示它的实力和存在感,虽然它似乎并不热衷于一次次的被动“出圈”。


39c33642398b11a7560298b7089d6bc6

为何屡遭美国政府打压?


说它低调,是因为实力远超名气。


光听“海康威视”这个名字,或许你还有些陌生,但你一定与这家公司产生过交集——违章驾驶后收到的罚单、去小区物业调取的监控录像,或者过安检时的人脸识别——这些产品和服务,很可能就出自“海康威视”这家公司之手。


正是因为有海康威视产品的地方,总有摄像头出没,所以海康威视也被人调侃成“那个做摄像头的公司”。但海康威视,可不仅仅是一家“做摄像头的”。


如果非得给自身的业务下定义,一家“感知技术公司”或许是海康觉得更合适的称呼。而这几年,公司在物联感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这些技术上的重仓投入,也足以支撑这种定位。至于摄像头,可以理解为公司为了让技术顺利落地,必须要布局的重要流量入口——公司以此与用户接触,进而深入开展业务。


919fd825703bf28a2a23803b1fe4677b

图2:海康威视业务概览,via 海康威视2021年年报


事实上,靠着多年在技术和市场上的持续投入,海康威视早已坐稳了全球安防领域的老大。《安全&自动化》杂志评估,海康已经连续6年蝉联 “全球安防50强”第1位;2021年,它在全球视频安防市场的占有率超过24%,连续9年全球市占率第一。


海康的卓越表现,引发了美国政府的担忧——在安防这一涉及到国家安全的数据敏感行业,中国企业居然展现了如此强大的实力——这最终触发了美国的制裁,自2018年以来,来自美国政府的“关爱”每年都不会缺席:


2018年联邦政府被禁采购海康产品

2019年海康被列入美国的实体清单

2020年美国投资者无法投资海康股票

2021年海康进入“不可信供应商名单”

2021年“海康微影”被列入实体清单


在美国政府不遗余力的持续打压下,2022年一季度,海康还是交出来超出市场的预期。18.11%的营收增速和5.29%的净利润增速,在起伏动荡的大环境下显得弥足珍贵,海康的实力可见一斑。


眼见过往的制裁不起作用,美国政府开启了新一轮的加码。英国《金融时报》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美国或将对海康威视提出新的制裁,甚至不排除将其纳入美国财政部的SDN(特别指定国民清单)名单。


受此消息影响,2022年5月5日,海康威视开盘遭遇跌停,当日蒸发400亿市值。截至8月5日,公司市值回落到3000亿附近,相较于年初4800亿的市值跌去了近2000亿,海康威视也因为这次制裁在资本市场上引发的连锁反应,登上了微博热搜,无奈“被迫出圈”。


5f84b29acdc6ce1d8c4d89b30e44e2af

图3 来源:环球网新浪微博


来自美国的制裁,海康之前也遇到过,为什么这次的负面效果这么明显?


重点还是在于“SDN制裁”的特殊性。不同于“实体清单”等功能性制裁,SDN清单是美国对外制裁最严厉的一种,它具有金融层面的巨大杀伤力,连华为也没“享受”到这种待遇。


据SDN规则,任何美国人士不得与清单上的实体和个人进行交易,即使是非美国人士和实体,与SDN进行实体交易也将面临次级制裁的风险。这也意味着被制裁的实体,在使用美欧元体系交易时会举步维艰。


随时可能被祭出的“SDN制裁”,犹如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悬在海康威视头上。某种意义上,资本市场上的过度反应,也可以理解为对于“不确定风险”的计价。


如果回到基本面,我们会发现海康威视受到的影响其实相对有限。在美国政府的极限施压之下,这家公司体现了足够的韧性。


7c0520f7de1abd6271e366329e2871c0

制裁效果有限,为什么?


海康威视的韧性,体现在跌入谷底后的反弹力道上。


在下面这个横跨5年的营收和净利润数据表(图4)中,很容易看出这两组数据的走势一致,都呈现出一个U型的反转。

0a477db85c35cfed28177d960379dff1

图4:数据来源,海康威视年报

公司在2019-2020年的低迷不难理解。除了疫情期间供应链的挑战外,18年美国政府制裁的负面影响也开始显现。对此,管理层的调整很及时,很快将2021年的营收增速、净利润增速拉回到了28.21%和25%的水平。


数据的触底反弹,离不开管理层在冰山下的持续发力。在2018年这个被美国制裁的元年,海康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 业务方向上,提出AI Cloud框架,由感知领域切入了AI和大数据;


# 组织架构上,海康把七大行业事业部梳理成“PBG、EBG、SMBG、海外事业部和创新业务”五大部分,提高渠道效率、培育新增长点;


# 供应链上,一方面,公司开始向智能制造、柔性生产转型,希望能通过流程化的运营提升效率;与此同时,面对制裁,公司也主动推进“去美国化物料”的替代,积极囤货,确保正常的产品供应。


144142a02b3a5009f363a8e61f5e88df

图5:海康18年后加强存货储备,21年“存货/总资产”创历史新高


这三板斧的效果显著,公司业绩很快好转,功臣主要有两位,一位是组织架构调整,另一位是业务逻辑的切换;海康靠着这两个抓手,成功地完成了“U型反弹”。


组织架构上,以往基于“七大行业”的组织方式被打破,公司按照营收结构的逻辑把组织划分为五大独立运营的事业群,东边不亮西边亮,以此很好地对冲了整体业务的风险。


这五大事业群,除专注于国内业务的PBG、EBG和SMBG(见图6)以外,还有海外事业群和这几年形势大好的创新业务。组织架构调整后,不仅每个事业群都能更好地利用公司的基础能力,通过服务更多的客户,来降低每单的成本;在整体结果上,这五大事业群2021年的营收比重,均控制在15%-25%之间,这种均衡的收入结构完美地帮公司隔离了风险。


5de0d460603e468dedd4bb1b5a8cab28

图6:“海康威视”组织架构


业务逻辑上,公司多年对技术的耕耘支撑了业务转型,海康的产品逐渐从低毛利的“安防硬件”,延展到了以感知技术、AI和大数据驱动的“软硬结合解决方案”,这确保了海康威视的利润厚度。


利润率比较高,这可能是海康跟传统的硬件厂商很不一样的地方。尤其我们深入到海康所在的安防领域,这是一个场景极度碎片化、强调个性化需求的市场。要确保产品的竞争力,就需要企业以足够低的价格生产出订制化的产品。


这在经营上,就需要企业能同时满足“个性化制造”和“低成本生产”的要求——个性化就意味着高成本、低成本就等于规模化——面对着明显有些矛盾的要求,海康是如何解决的呢?


主要靠两招。一是依托于将近3万种硬件产品的模组,这让它在面对个性化的市场需求时,能像拼乐高积木一样从产品库中选出合适的模块排列组合,从而快速地给出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兼顾低成本的较大规模生产。第二点是软性的know-how,“以行业需求为出发点”是刻在海康基因里的东西,多年来深扎不同行业的经验,让海康不断推出更贴合实战场景的产品,让用户满意。


这两招的结果,就是让海康成功打造了一条低成本的柔性供应链,从而能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定制需求。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海康通过对“感知领域、AI和云计算”等领域的研发投入,进一步压低成本,为其硬件产品提供附加价值。


省下来的利润体现在报表上,一番操作下来,海康的毛利率、净利率和ROE(净资产收益率)得以常年稳定在40%、20%和30%的理想水平(图7)。单看2021年的毛利润率水平,同为安防巨头的大华是38.91%,而同样做软硬结合的小米这一数字则为17.75%;海康的表现无疑都要好得多。


bf086f12f986d6c5ac34ea4e7ef9d0f8

图7:海康威视现金流量情况


如果光看纸面上的原因,18年被美国制裁后,是海康的快速调整帮它渡过了低谷期。


首先,海康通过五个事业群的改组,隔开了不同市场间的风险;此外,公司重置业务逻辑,通过打造柔性供应链、加大研发投入、布局软硬结合,以此增厚了公司利润。


但冰山之下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回答。


为什么海康威视能在这么多的不利条件下,完成逆境中的快速调整?


并且,如果说供应链冲击和疫情因素,是很多企业在当前形势下的必然;那么在面临美国政府不断加码的制裁威胁之下,还能不慌不忙地从容调整,这种定力从何而来?


这就必须要深入到企业文化的层面找答案了,而一旦往回溯源,你便会发现企业的精气神与创始人的气质脱不了干系。


9157380bea25c027d88be68c83f8ad78

发力创新——企业家的“静”争力

海康威视是那种典型的“人狠话不多”的公司,不惹事但不怕事。


在面临突如其来的外部冲击时,很多创始团队容易陷入危机下的慌张,在忐忑情绪的驱使下张罗很多事儿。但冷静下来便会发现,这种心态下的经营行为不少都是费动作,不仅打乱了战略节奏,也耗费了珍贵的公司资源,从而白白放走了一场危机带来的转型机会。


而在这次海康U型反弹的过程中,你几乎看不到这家公司任何情绪上的波动。“不焦虑,想办法,做事情”,这是它在处理危机的心智模式——这种淡定和从容,在危急关头帮海康威视理出了头绪,找到了破局的办法。


公司的定力,跟管理层的心态和哲学息息相关。


晚晴政治家翁同龢写过一副上联,“每临大事有静气”——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对于决策者而言,“静”是一种难得的修为,而海康的创始人之一胡扬忠可谓不乏这种“‘静’争力”。


前不久,我受邀去海康威视讲授《创战略》的课程,活动结束,公司董事胡扬忠胡总与我饮茶畅谈。我走进他的办公室,办公室不大,大约10平米的样子,古色古香,颇有些禅意。他静静地坐在茶几上泡茶,我们一边喝着茶一边聊开了。


聊天时,胡总听得很仔细,但惜字如金,说话的声音也不大。当问到例如“你怎么看公司成立后如此高速发展的原因”这类经营管理问题,他会习惯性地眯着眼,沉思片刻,然后笑着给出一个答案,“运气吧!”

把成功归因为运气,这可以从他的佛教哲学中找到思想渊源。今年1月,《福布斯》“2021中国最佳CEO”的榜单,小米的雷军排在第一,第二名就是胡扬忠。我想,如果真要问胡总,“你怎么看这个榜单?”估计他的回答也是“运气吧!”


我边喝茶的时候就在想,这么一个安静低调的人,跟大众印象中性格张扬、风风火火的企业家形象相去甚远,也许走在大街上也不会有人留意,但这却并不妨碍他成为一名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可见管理确实是门艺术,并无定法。


具体谈到企业和组织发展的时候,老胡的兴致明显高了很多,但依然是话不多,谨言慎行。“顺其自然,道法自然”,“希望能让员工更好地享受到公司发展的成果,但这条路我们还在摸索”,这是老胡给出的答案,没琢磨透的事他一般不会说太多。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上面这句话,可以概括我跟老胡聊完后的感受。利他精神,这对于想做成一个平台或是生态的企业来说,太重要了。显然,海康对这一点的认识非常深刻。


2021年8月,胡扬忠在母校华中科技大学的演讲中提到,“对海康威视而言,我们在努力成长为一棵榕树。我们追求的不是某一个产品做大,而是在往上走的过程中,横向长出枝丫,包括我们八个创新业务,包括海康自身的业务,其实跟榕树非常像。”


“长成一颗榕树”,这既是海康的管理哲学在企业经营上的延展,也回应了企业业务增长的需要。


为什么必须要发力第二曲线?不做创新业务行不行?让我们回到海康的基本面,分析公司的结构情况。


总体上,海康威视的业务可以被看成三大板块。


第一板块是公共服务事务群PBG、企事业事业群EBG和中小企业事业群SMBG,这三部分构成了“传统业务”;另外的两块是海外营收和创新业务。从这三大板块营收看,绝对的大头当然还是传统业务,约占60%的体量;海外业务和创新业务分别占整体收入的23%和15%。


6fddb330c602b41dcc2646d9f0039609
图8:2021年海康威视业务营收具体情况

粗略地看,创新业务的体量似乎不太起眼,但分析后能感受到它的战略价值:


对于海外业务,美国的SDN制裁威胁,让这一市场处于高度不确定的状态;


对于占据六成的传统业务,虽然目前还有两位数以上的增速,但是这个增速很难持续——2021年传统安防的市场渗透率已经超过50%,而其中智能摄像头的比例不到1%——而随着AI、大数据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传统的安防需求势必会过渡到以智慧城市为核心的泛安防市场,而能在这一市场唱主角的正是海康的创新业务。


f2a2ba8a1550e4695b9e20c1cc326d86

图9:via智慧城市网


事实上,2021年创新业务高达98.93%的增速(图10)也表明了这一趋势。巴菲特说,投资像滚雪球,重要的是发现够湿的雪,和一道够长的山坡。考虑到智能摄像头不到1%的渗透率,这个智慧城市和泛安防的机会似乎才刚开始。


cce78832aef6136a6fd9ae6e181de8ee图10:2021年海康威视业务营收具体情况

安防代表着曾经的辉煌,而创新业务意味着未来的荣耀。


对这个能把公司带向未来的增长引擎,海康显然有自己的长远布局。那么,海康威视的创新业务做得怎么样呢?


dfc3109e472a26d6e20a4ae7d5c92ff9

八大创新业务,海康前景如何?

我们先看海康创新业务的总体情况。具体而言,这八大创新业务涵盖了智能家居、机器人、红外热成像、汽车电子、存储、消防、智慧安检以及医疗。


7d2bacb6758f79a0925b4699abf99cae图11:内容来源;海康威视2021年报


跨界这么大,很容易给人一种“不务正业”之感。但如果回到业务逻辑的底层,会发现这些新业务的内核都是从“感知技术”出发,很好地融合了AI、大数据和物联网的能力之后,然后在不同的场景里开花结果。这就跟“榕树长出枝桠”的说法吻合了。


2020年,海康董事长陈宗年接受采访时,被问到“大家现在还认为海康是一家做摄像头的公司吗?”


91c247fa6887e97913e13983de4284a3

图12:海康威视董事长陈宗年接受采访


他的回答很有意思:“海康确实是起步在做摄像头,但它是一个感知设备。我们现在正在向横纵两个方向发展——所谓纵向发展,就是从摄像头(感知设备)采集数据一直往上走,到传输、存储和处理和应用数据,这就是纵向的硬件、系统到大数据服务这条线;第二个横向,摄像头是传感器的代表,我们希望从光学领域像其他类型传感器拓展,具备多维度感知的能力。”


这“一横一纵”,就把海康从一个做摄像头的产品型企业,转型成了系统和解决方案服务商的历程不经意间点出来了。在2021年的年报里,海康威视对于公司业务的全新定位,正是“智能物联AIoT”。

 

海康威视派上场决胜“智能物联”赛场的种子选手,就是这八大创新业务。往深了挖,8个创新业务是海康在2015年起,鼓励员工内部创业的产物。2021年,种子逐渐破土而出,变得有模有样。到2021年,这8块创新业务中,已经有5块业务的收入超过了10亿元,同时净利润为正。


其中,主打智能家居业务的萤石网络营收达到了39亿元,同比增长35.27%;机器人业务营收达到了27亿元,同比增长103%。作为一二号种子,萤石网络已于今年6月6日科创板IPO顺利过会。而海康机器人的分拆上市工作,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


这么说似乎有些抽象,我们不妨透过萤石网络2019-2021年的财务数据;看看分拆上市,这对海康和创新业务分别意味着什么?


我们结合下图(图13),可以很容易看清萤石网络“1+4+N”的业务模式。“萤石云”是一个对外开放的云服务平台,“智能摄像机、智能入户、智能控制和智能陪护机器人”这是四大核心硬件产品,而“N”则代表了智能新风、智能净水、智能手环、儿童手表等其他智能生态产品。


38d8c9b4546a3d3d35f953e15ea98573

图13:萤石网络“1+4+N”业务布局


萤石网络的生态搭建得漂亮,营收和利润也不含糊。2017年到2021年,萤石的营收从10亿元长到42.4亿元,4年翻了4倍;此外,它在2021年的净利润也有4.5亿,表现不俗。


这里大家可能会有疑问——如果仅止于此,萤石网络似乎也只是一家ToC的安防智能硬件公司;那么把它从海康母体里拆分出来,有那么必要吗?


如果我们仔细看萤石网络的招股书,会发现2019年—2021年,萤石云平台的服务收入节节攀升,从2.6亿、4.2亿一路涨到5.4亿,分别占同期公司整体收入的11.05%、13.54%、12.81%;更有趣的是,同期云服务的毛利率占比分别为22.77%、30.55%和27.08%——占收入1成的业务贡献了2-3成的利润,这就值得玩味了。



f6bb0f9cb996f85e452f5d7bdd424194
图14:萤石网络业务贡献图


硬件和软件的盈利模式,决定了资本市场对“硬件”和“互联网服务”的不同估值逻辑。前者的利润很低,以小米为例,它的硬件综合利润不超过5%,所以这部分只能按照制造业的逻辑来估值;而依托于硬件上的信息服务,才能享受到互联网公司的估值,这就是苹果系统内30%过路费的垄断生意。


因此,从利润贡献的角度看,萤石未来的发展方向,肯定会朝着继续做大平台的服务收入比例走,从而享受更高的估值,所以这种拆分势在必行。


这里,我们可以借着萤石的例子,来分析为什么海康必须要通过拆分、帮助母体和创新业务实现双赢发展的问题。其实创新业务要拆分,是企业生长到了一定阶段的客观规律,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看,分拆上市,能让子业务更好地聚焦发展。


海康威视的八个创新业务,属于快速成长的增量市场,其中很多都是涉及到服务收入的ToC业务,估值倍数比母公司高不少,如果硬要绑定在一起,可能会拖累新业务的估值水平,这不利于集团层面最大化“通过融资获取资本的能力”。


而一旦成功分拆了创新业务,海康母公司会有更多的资源用来聚焦主业,投入到物联感知、AI和大数据领域的技术创新中。而创新业务也能借力资本市场,加大在各自领域的研发投入,不受母公司的约束,在细分领域与对手展开竞争。


2.从技术自身发展的角度看,子业务的拆分也势在必行。


互联网思想家KK在《技术想要什么》一书中,指出:


“技术元素有它自己的需求。技术需要自我梳理、自我组合成不同层次,就像大多数内部关联度很高的大型系统一样——随着这个由技术组成的系统发展壮大,它内部的复杂度和力度将加强。”


这一点,对于技术型创新至关重要,但经常被大家忽略。在技术由混沌到清晰的过程中,新技术需要足够的空间,以符合自身秉性的方式去试错、充分释放潜能。


具体到管理上,一个对创新技术友好的方式,就是通过拆分成子公司来减少管理层级,降低系统的熵增,让创新不断涌现。


3.最后,从组织管理的角度看,分拆上市也能激发各方活力。


海康威视的八个子业务,发展周期不同,所处行业各异,面对的竞争对手、渠道和用户场景也不一样。但相同的是,这八个行业都是竞争激烈的新兴科技行业,一天一个样,无法靠一个中心化的CPU来处理信息。


所以合适的办法就是,下放决策环节,缩短决策链条,提高决策效率,小步快跑;让每个赛道都有专人对结果负责,集中精力、打好每个领域的突围战。


既然决策下放了,就意味着责任也下放了。做到了“权责对等”,就能让听得见炮火的人直接指挥战斗。而为了让这些人死心塌地地参与战斗,公司把创新业务40%的份额放开了,允许子业务的核心、骨干员工参与跟投计划——奋斗者的激情就这样被点燃了。


上面,我们从组织、技术和管理这三方面,解释了海康分拆子公司的理由。与此同时,海康自身也能坐收渔翁之利——子公司60%的股权归母公司所有,新业务高得多的估值逻辑,也确保了母公司海康能拿到比绑在一起更丰厚的财务回报。


当然,对于早已确定“智能物联AIoT”战略的海康管理层而言,财务上的回报只是结果,分拆创新业务也只是手段。董事长陈宗年在接受浙江卫视采访时,袒露了自己对于海康未来发展的愿景,“我们还是希望能成为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企业,虽然现在还有差距,但这个目标是坚定不移的。”


差距就是努力方向,要成为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企业,就必须敢于去到最大的市场里抢占最大的份额。


这一次,机会落到了中国头上,也落到了海康手上。


aaa99ee600b8cf992f2814d7c6791346

万亿AIoT市场

如何选择战场和打法?


2020年,中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未来10年,这一事件的影响将持续蔓延到各行各业。这其中,当然包括蓄势待发的物联网。


据IDC预计,2021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约占7542.8亿美元。按照未来5年11.4%的CAGR(复合年增速)计算,到2025年全球市场容量有望突破1.2万亿美元。而中国那时候会以26.1%的份额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物联网市场,容量在3000亿美元左右。


3c3e6262c75d64f28aeeb201dd0b02da

图15:2025物联网市场预测


如果我们做好最坏打算,假设海康威视被彻底禁止进入美欧市场(这基本不可能),那么占25%份额的其他地区有2/5愿意跟海康做生意,这个市场有1200亿美元的体量——如果加上国内3000亿美元的市场——那么,海康基本盘就有4200亿美元,这是个毫无争议的3万亿人民币的大市场。


这个大盘子怎么切入呢?如果海康在2025年,能攻占这块大市场1/10的份额,就能实现3000亿的营收;如果按照2021年21.5%的净利润率来算,得出650亿左右的净利润;再用极端保守的20倍PE来估值,海康威视的市值也有1.3万亿了。


事实上,水大才能鱼大。营收上去了,自然就会有撑起世界一流企业的底气,这无疑是海康战略转向“智能物联AIoT”的坚实理由。


理想很丰满,回归到现实中,路还得一步步走。海康威视在通往万亿市值的前进路上、遇到的拦路虎不少,主要有两只——


首先是国际上的问题,正如文章开头所言,既然美国动了用SDN来制裁海康威视的念头,这就意味着它的海外业务存在巨大不确定风险,这正是我们在极限情况下把欧美市场剔除的原因。考虑到巨大的国内市场可供回旋,相比于需求端,供给端的“缺芯”麻烦似乎更让海康头疼。


那么海康的芯片供应,目前是个什么情况呢?客观上说,影响相对可控。


从安防产业链的角度看,芯片处于产业链金字塔尖的塔尖。必不可少的芯片有四类——涉及到模拟监控系统的ISP芯片、DVR SoC芯片,以及网络监控系统中的IPC SoC芯片、NVR SoC芯片——而在目前,上述四类芯片在较大程度上都实现了国产化替代。


2d28db10fa13eceae41832aee109bc93
图16:安防视频芯片产业链厂商


虽然高性能AI芯片仍然高度依赖进口,国内芯片企业在CPU、GPU等高端芯片领域与安霸、德州仪器等国外大厂商仍有较大差距。但安防芯片的要求,没有手机芯片这么高。所以即使海外断供,华为海思、富瀚微和国科微这些国产供应商也能顶上。


这恰好也是“美国对于海康的出口管制”很难奏效的原因,毕竟这只是好不好用的问题,而不是像手机芯片一样被卡脖子的问题。当然,供应问题仍然是重中之重。海康为此特意加强了与富瀚微在资本层面的合作,有望能一举解决在芯片供应上的不确定性。


更大的一只拦路虎其实来自国内,在迈向万亿市值的路上,海康面对着三方夹击——AI四小龙、传统制造业厂商,以及互联网科技巨头。


这里,我们首先将传统安防厂商踢出了战场。虽然海康威视和大华股份是这一领域的两家头部公司,但海康的技术积累和市场份额远远领先大华。查看2021年的财务数据,海康的ROE为29%、大华股份是15.6%。而在毛利率上,海康也以44%的优势领先于大华的39%。如果打个比方,海康和大华有点类似字节跳动和快手,只是刚好在短视频界面上有所交集,其他地方则没有太多可比性。


反而是传统安防厂商外涌现的众多新玩家,才是让海康威视真正感觉到压力山大的对手。


目前,智慧安防赛道上有三类新玩家:一是以商汤、旷视科技、云从科技、依图科技为首的AI独角兽,安防是他们AI算法落地的重要场景;二是长期深耕传统产业的选手,比如海尔、美的这类,他们凭借雄厚的行业积累和渠道能力占据了智能物联的线下入口;三是以BAT、华为和小米为首的互联网科技巨头,他们的打法是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切入产业场景。


战场选定了,对手也露脸了,打的都是明牌。海康的可选做法,当然是依托自身优势,在系统中找到合适的生态位,用阻力最小的方式切入其中。


幸运的是,海康具备这样操作的条件——相比于AI四小龙这些擅长算法、但是缺乏行业认知的玩家,海康能很好地借助行业积累、展开低成本的定制化服务;而相比于传统制造业,海康对于感知领域、AI和大数据技术的重仓投入帮它成功地建立起了壁垒——真正的硬仗会发生在海康与科技巨头之间,尤其是当海康碰到小米、华为这种既懂行业、又有算法的高科技公司时,双方免不了要打一场遭遇战。


那么海康该怎样打这一仗呢?


这一仗并不是没有打过,早在传统安防市场,海康便跟华为展开过正面交锋,并且华为正是吃败仗的那一方。早在2017年,华为就正式入局了安防领域,但现在看来,海康“安防龙头”的地位仍然牢靠。如果非得找一个原因,那么海康还是胜在对安防行业的深刻认知上。


海康很清楚,面对安防这个场景极为碎片化的市场,就要有碎片化场景的解决方案。所以从生产到渠道,每个环节的解决方案都要贴合这一场景。


解决渠道碎片化的问题,海康靠的是“下沉”。也许在一般印象中,大家认为安防这种ToB的大单生意,工作任务就是负责招标和对接大客户,所以安防企业的销售网络只需要覆盖到招标单位和系统集成商这个层级就可以了,没必要下基层。


很多安防企业确实是这么做的,所以他们都失败了。海康威视的销售渠道星罗密布,遍布了乡村的电脑店、办公用品商铺,甚至包工队。为什么要下沉到包工队?因为这一群体能覆盖到“装修”这个安防的刚需场景。之所以要这么下沉,是因为这就是碎片化市场的本质。在这样的市场中,高举高打是不行的,必须回在巷子里肉搏才行。


虽然“下沉”帮海康最大化地接触到了核心用户,但这还不够,好在系统性的“成本优势”帮海康挖了一条难以逾越的护城河。碎片化需求,就意味着要快速生产出低成本的定制化产品——这方面,海康积累了将近3万个SKU;海康把用户的需求结合SKU的数据,放在AI Cloud开放平台上用算法训练——这就让它能借用算法的能力、比竞争对手用更快的速度迭代更新,从而提供更多的个性化产品——这就是海康柔性制造能力的精髓所在!


“下沉渠道+柔性制造能力”这两招,帮海康在安防领域中的无往不胜。那么,这种优势能否复制到AIoT的智慧物联战场上呢?


我们的判断是,海康的优势在物联网仍然适用,但也有一些变化需要注意。


物联网行业的最重要特征,依然是碎片化和个性化,因此以上两招的结合会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但与此同时,未来这场战争的科技含量更高,这是最大的不同之处。所以海康需要提前开启技术上的布局,如加大研发投入、开放算法平台更多赋能上下游,裹挟更多玩家加入生态……这对于海康在一个更强调技术优势的战场中建立起护城河,至关重要。


值得庆幸的是,技术一直是这家公司的基因,海康近期的技术投入令人印象深刻。2021年上半年,公司投入了38.78亿元到研发中,这占公司营收的11.44%,强度史无前例。


这也可以看作是这家公司为即将到来的AIoT科技战争,所投下的重重砝码。


# 写在结尾

远非终局:一场硝烟四起的战争


关于海康威视的分析,这里就告一段落了。


海康喜欢把自己比作榕树,榕树的生命力顽强,根深叶茂,气根长大后落地生根、支撑母体。这正如同海康蓬勃生长的创新业务,在经历了早期的野蛮生长后,日渐茁壮,开始反哺海康威视的生态构想。


很期待看到2025年,在AIoT的万亿市场上,这家公司会成长为一棵怎样的大榕树。


-E.N.D-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