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切换的关键时刻,迎来新一波创业的黄金窗口

OUR VIEWPOINT

启辰观点

周期切换的关键时刻,迎来新一波创业的黄金窗口

发布日期:2025-03-26 16:14:33

近日,创新战略学者、产业投资人、连界董事长王玥(玥堂主)在盛景网联与iCANX联合举办的X-CAMP 头狼创业营,为近百位创业者分享“周期切换下的创业机遇”,通过针对周期切换的底层赚钱逻辑以及接下来的创业机会,为大家带来创业20余年的真情实感,最后玥堂主提供了七条重要的创业建议,以下为本次分享的万字内容整理。

 

大家好,我是玥堂主王玥。

 

今天,我准备的题目是“周期切换下的创业建议”,这个题目里的两个关键词,第一个是周期切换,第二个是我从大量创业者案例中总结的创业建议。

 

我自己有三个身份,第一个身份是投资人,我们一直以投资的方式,通过母基金和直投,大概覆盖了快200个创业项目。在过去的八年,我们也收获了29个IPO,也有十几个正在排队IPO的路上,所以,我认为我们投资的精准度还是可以的。

 

第二个身份标签是我给很多公司做战略顾问或者董事,包括像大家熟悉的像贵州茅台、京东方,可能还有大家不太熟悉的一些行业里面的垂直龙头,上市公司,比如国科天成,我也是它的非独立董事;比如国瓷材料,在材料领域里面,我也是它的非独立董事。我也陪伴着这些企业一直在成长,可以这么说,最起码我见过“猪跑”是什么样的,一家市值万亿的公司是什么样的,市值千亿公司又是什么样的。同时我们直投的部分项目,我也担任董事会成员,比如摩方精密,应星新材料,还有一个中国种土豆最大的公司,雪川农业,我也是他们的董事。

 

第三个身份,我特别想介绍。我还是个书店的老板,这个书店现在位于北京和深圳,我深圳的书店3月15日开业,这家书店叫由新书店,取意“人生留白处,相由新生时”,是这样一个名字。相由心生的那个“心”字我把它改成了创新的“新”,我的书店是以创新为主题的,白天是书店,晚上是酒吧,也欢迎大家有机会去坐一坐。

 

我自己翻译和写过一些书,《屏之物联》这本书是给京东方写。他们正好去年30周年,制定未来战略,未来他们在显示半导体行业里面,针对物联网的领域可能都会有相关的技术的方向研发和储备。

 

我自己翻译过一本书,我强烈推荐,叫《企业生命周期》,我认为所有的创业者都值得去读这本书。我经常半夜收到一条讯息说:“玥总,这本书我是跪着看完的。”一点也不夸张,有很多都是上市公司老板,大家对这本书感触很深。

 

 

 

创业是“一边学习 一边赚钱”

到今天,我已经创业20年,我自己的感悟,首先创业是一场修行。创业是一个特别好的事,因为它本身是一个边学习,边赚钱的过程。创业就是一个不断升级打怪,不断学习的过程,如果这个过程中还能边学习边赚钱,这不是更好嘛。还有一句名言:“读书使人不惑,赚钱使人不屈。”

 

如果创业的过程中,你能够“站着”把钱挣了,才能够有很多体悟。当然说的容易,创业的创也是创伤的创,所以创业的过程中是有很多你想不到的烦恼,所以创业就是自寻烦恼。本来你在公司里工作挺好,你跟着导师做课题做的挺好,突然有一天你决定创业了。你要想明白,这是自寻烦恼,所以创业就是一场修行

 

其次,创业是一个超快迭代的体验。原来我们也帮助很多创业者,我之前还在创业邦当合伙人,我就是创业邦创业营的总教练,我做了五年的创业营,每年我招了大概150个创业者,我们见了太多创业者像坐着火箭一样上去。

 

我觉得没有一个创业者是能够教你创业的。因为创业者的很多技巧根本就不是一门学问,他就是一场仗,不能打败的仗。我几乎去过世界上所有有名的创业学院,比较深刻的感悟就是,创业并不是教出来的,所以创业就是一个超快迭代的过程。

 

第三,创业成功确实是一个小概率事件,现在所有成功的创业者,如果你去问他成功的经验,大概率他可能会回答你:“一部分靠实力,另一部分靠的是运气。” 所以当你选择创业,首先这是好事,一边学习一边快速迭代,但同时也要记住创业充满困难,成功也是小概率的事件。

 

创业者的知识结构

那么,为什么我说今天是一个在周期切换下的创业时刻?

 

我觉得一个创始人的知识结构非常重要,而且在公司没有人能够取代你的知识结构。大家看企业的企字,人在上,人为止,所以老板就是公司的天花板,尤其是对于一个小企业来说,更是这样。

 

那么创始人的知识结构是怎么形成的?

 

他需要有意识的不断去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因为每个人都有路径依赖,比如你上学时所学的专业和所在的行业特性,都有学习的底层方法。我觉得首先一点,创始人一定要有一个观念,就是创始人必须要有周期性。很多人经常问大的商业机会在哪?

 

我觉得大的商业机会由三个东西决定,第一是周期,第二是结构,第三个是因为偶然。好像这里面偶然是控制不了的,基辛格有句名言,他说:“我在哈佛教书的时候,我认为这个世界是由周期决定的,等我到了白宫以后,我才知道这个世界是由少数人的特殊行为决定的,这也是偶然的。”

 

所以,作为创始人本来有时候很难应对突发情况,突然一个行情出现,突然有一个政策出现。但是你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够尽可能的帮助你去抵御,甚至穿越困难的周期。每一个企业,其实都活在五重周期之中,实际上就是组成了你作为真正的一个创始人,更完整的一个知识结构。

 

今天有一部分创业者是第一次创业,大概率你的知识结构不可能具备这五层完整的知识结构,我认为我是见过中国真正的大企业家,他的知识结构上是具备这五重周期的。

 

第一层,也是底层,是产品周期。不同行业里面的产品周期是完全不一样。我记得当时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总部就在深圳,他们跟我讲,信用卡所有的产品服务周期只有一周。一旦任何一个新产品推出服务七天之后,其他同行也能做到,因为信用卡服务没有门槛。

 

当然有的人很羡慕可口可乐和茅台,都不用改配方,就可以走出很长的产品周期,所以创业者思考的就是你的产品周期是什么样的,它的背后决定了好多东西。比如你组织团队的速度,以及你的现金储备等等,这里面都会有影响。

第二个周期是一个有深刻规律的周期,叫组织周期,也叫企业周期。我推荐大家看《企业生命周期》这本书,大家也不用担心这本书这么厚,你大概率都看不完。我见过很多创业企业,只要能看完前1/3就够了,基本上知道企业究竟怎么死的就行,这个里面讲的是组织周期。

 

我们很多创业者看不上大公司,天天以颠覆者自居。你有没有想过,其实你跟大公司差了很多,试问,你同时管理30个人是什么状态?那么300人、3000人、30000人呢?大公司之所以看着冗余、复杂,其实它的背后其实是有套管理体系的。

 

这里我举个例子,一个创业者能够同时认识多少人?比尔·盖茨对自己做过测试,像他这么聪明的人,极限是300人。我见过很多创业者都说:“我最痛恨的就是公司里的流程复杂,官僚习性,我要去做一个简单的组织、扁平的组织、高效的组织。” 那你的公司就是没多大,当你的公司做的一定程度,上面一定会有组织结构,一定会有副总,一定会有区域总经理,一定会有产品中心等等。到时候,你该如何管理组织?这对于创业者有一定的要求,因为它的背后实际是管理人性。

 

你如何用现代管理手段去管理人性?刚开始还好,大口喝酒,大块分肉。但是如果你没有好的管理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我见过很多的企业最后都是同床异梦,同室操戈,比比皆是。所以你如何用现代组织的方式去管理人性?这里面就是组织管理这堂课,创业者必须得学,必须得重视。

 

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最重要的一项其实没有写上,就是人。在公司资产栏里面没有人这一类的固定资产。但是创业公司什么最重要?其实人是最重要的,人的成本是最高的。所以你必须重视组织管理、人力资源这堂课,必须重视人力资源这个岗位,你自己一定是公司首席教育官,首席人力资源官。

 

所以我推荐大家创业,就一定要看《企业生命周期》这本书,不是因为我翻译的,我才推荐给大家,而是因为推荐给好多人后,人大出版社说:“要不玥总您重译一遍?” 因为我当时推荐的那个版本是几十年前的,特别老。《企业生命周期》这本书讲了一个企业从萌芽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成长期、壮年期、衰退期、官僚期、死亡期全过程,你自己能够清晰的去理解,去对比自己的企业处在什么阶段,可能遇到什么样的问题。

 

第三个周期,我觉得大家都要把它用好,就是资本周期。因为我们自己有母基金,我一年还会看100支基金,每个基金其实都有知识边界,而且为了募到钱,他们也会有改变。我见过一支基金,前几年是投消费的,第二年就变成投医疗,第三年就专注在做脑机接口,这两年开始投人工智能。团队还是那个团队,往往只是为了能够摸到钱,他必须去找新的方向。

 

所以,创业者不能完全被资本所绑架,其实很多创业者在这方面是不会的。我们在2020年的时候,做了一家疫苗公司,但是很火,特别过去那几年的时候,当时莫德纳公司的股价涨了40%,所有的资本都在看中国的“莫德纳”在哪?后来我们投资了那家企业。当时创始人找我说,见他的投资人从他办公室排到电梯口,资本对于这家企业的估值疯狂的涨,他就问我下一步怎么办?毕竟资本疯涨之下,还是要避免泡沫,所以我给他提了一个更实在的点,就是在这股势头下,一把融够市面上所有的钱。结果后来这家企业融了近百亿人民币,这几年过去了,虽然企业还没有上市,但是同行因为现金流的问题,基本上都挺不住了。

 

我讲这个例子,就是告诉大家如何利用好资本周期,尤其当你在舞台中央的时候。中国的资本周期很短,因为是从二级市场传递过来的,所以这种资本市场结构一定会传导到一级市场。在一级市场你会发现每年都有特点,对于创业者来说,你不可能今年是搞消费的,第二年去搞机器人,第三年搞别的,那么只有你在自己的赛道里扎得住,你一定会碰上一个起来的资本逻辑,到时候,你就要用好资本周期,来提升自己的创业成功的概率

 

第四个周期,是产业周期。我自己最大的感悟就是“永远不要在泰坦尼克号上跳舞”。大家还记得泰坦尼克号快沉没的时候,有几个拉小提琴的演奏会,的确是很悲壮的一起沉到海底。

 

我见过很多创业者是因为他的路径依赖,他觉得他可以做好。但确实行业是有周期,是有起伏的。尤其当你刚创业,你所在的行业到底是上升周期还是下行周期,这个特别重要。真的是有的时候,你赶上上升周期,所有人都会注意你。

 

我推荐大家可以看一本书叫《跨越鸿沟》,你把这本书前20页看完,我觉得就足够了。他画了一个经典的模型,就是很多创业者特别喜欢早期使用者,当你做一个产品,人家愿意用,所以你跟他会产生共鸣,但是你也一定要理解,你的产品周期和产业周期的共振,是不是能够保证所谓的跨越鸿沟,真的进入更主流的市场。所以,我们会看见在硅谷,在中关村可能很多小而美的小公司永远长不大,他们只能是一个极小的品类,所以这是产业周期的的影响。其实我觉得还有一样东西我们控制不了,但你也要定期去看,就是宏观周期,行业趋势和政策出台的影响,都会影响创业者的动作。

 

7年7%增长的机会

今天大多数人都在科技领域创业,尤其中国创业者正在面临一个非常好的一个机遇,就是整个科技周期的切换,这里推荐大家读一本书,周金涛写的《涛动周期论》,他讲的经济周期是比较贴切的。不过很遗憾,周金涛40多岁就去世了,建议大家网上搜一搜他去世前最后一次演讲,周金涛怎样去看未来10年到20年中国的整个大的产业和经济投资结构,其中70%的数据都很精准。

 

华尔街的木头姐, 凯瑟琳·伍德(Cathy Wood),她创办的ARK基金有一个预测:“世界经济增速可能从过去125年平均3%加速至未来7年的7%。” 这就意味着我们将迎来一个7年7%增长的机会。因为新的一波科技会大规模进入应用期,不单纯是技术,这些技术很多科学家已经研究了几十年,正是因为技术大规模开始进入应用期,开始浮出水面了,所以极有可能给全世界带来7%的平均增长。

 

仔细想想,如果全世界平均增长率7%,以中国人的勤奋程度,永远不可能是跟平均值一样,也不可能低与平均值,肯定要比它高。我们改革开放40年,增长最好的时候也就8%、9%。如果世界平均增速达7%,那么这个机会就很大了。这里面以AI为中心,大家可以看到一系列的技术突破,新的一波科技周期的大爆发,将迎来新的创业机会,尤其是在中国。

 

为什么这一波科技周期的特别重要?即使是上一波,我们也会发现中国只是迎来了上一波技术周期的尾巴和我们的创业周期结合。因为中国不是互联网技术的发源地。我们只是在应用互联网模式创新上抓住了大量的机会,我们依然涌现出了大批世界级的公司,我们只是在应用端开始。所以这一波机会,实际上是有大量的技术,它们的发源地会是中国,这里面就会诞生许多创业机会。

 

如果从康波周期的角度来看,我们现在正好是在两次康波的交替时,每一次康波大概都是50~60年时间,所以有句名言叫:“人生发财靠康,有且只有一次。” 如果你创业赶上了上升的这一波,上升这一波20-30年会有一波技术大爆发,带来产业化,又有上市机会,又有投资机会。

 

这里,我特意画了两条红线,来说明周期对于投资人的重要性。首先,巴菲特为什么是一个穿越周期的投资人。第一条红线,巴菲特在自己投资的前十几年的表现的平均值,根本就没有显现出来超越别人的投资能力,这是为什么?

 

因为那个时候,整个康波周期是下行的,整个美国经济也是。但是后面紧接着二十多年,美国经济借的康波周期迎来了double,包括美苏冷战之后,巴菲特自己的投资天赋开始展现出来,我们可以发现他的投资成绩远远高于其他人的平均水平。所以巴菲特有句名言:“任何一个投资者都不会做空自己的祖国”,任何一个投资者都是爱国者。

 

而我们现在在哪呢?我们现在是在红点的位置,也就是过去的一波周期结束了,这一波就是我们所说的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周期结束了,但是新的周期还没有完全展开,我们现在正处在切换的过程中。

 

为什么现在所有人都难受呢?因为很多新兴技术没有带来真正的大规模的产业化,没有带来大规模的就业,更没有形成大规模的输出。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所以对于创业者来说,这恰恰是最好的创业布局机会。

 

新一波创业黄金窗口

为什么我觉得此刻是中国新的一波创业黄金窗口?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对整个国家来说已经非常明确,只有科技发展这条路,才是国家发展的唯一选择。原重庆市市长黄奇帆老师退休之后,他有一次讲座讲就非常完整,他说一个国家的发展只有四种可能。第一个就要素投入法,拼命的生孩子,然后拼命的印钱,拼命的挖矿,中国这条路已经走到头了,中国的GDP占全世界的17.8%,但中国的矿产消费占全世界的50%。

 

中国的GDP如果占到全球1/3的话,那就要把地球的矿都挖光了,那是不可能的,而且中国的人口增长已经到了极限,所以第一条路走不了。第二条路是外贸,外向型经济,现在我们就要以内循环为主。第三条路实际上是风险非常高的,但也是最有效的,那就是武装侵略,这条路明显不适合我们。所以,只剩下第四条路,科技发展。

 

在过去200年创造了人类历史上97%的财富,但中国分得比例并不高,因为我们不是技术原创地。但是今天我们有机会,明显感受到国家非常重视科学的基础创新,因为这是国策。

 

第二个原因大家可以看到,实际上以deepseek为代表的杭州六小龙的横空出世,又引发一波大家创业新的方法。原来大家想说:“谁是下一个马云”,现在可能大家会说:“下一个梁文峰在哪?” 今天我们能看到越来越多90后,95后开始创业,开始树立这样的榜样。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好的现象,当然国家政策支持和环境支持也很重要。全世界没有哪个地方像中国这样到处都是孵化器,政府提供补贴,甚至拎包入驻提供服务,甚至还能出资,全世界真的没有第二地方提供这样的环境支持科技创业。

 

第三个我想说的是资本市场,我觉得deepseek的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是让这个国家从上到下知道民营经济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颠覆式创新除了国家基础投入,创业团队也能干出来的,资本市场是可以帮助到科技创业,这才是最根本的影响,所以今天整个A股开始真的去拥抱科技。

 

中国A股目前5000多家公司,大多数其实都是“老破小”,都是很陈旧的。怎样去提升A股的科技含量?

 

根据2023年世界银行数据,中国的GDP约为美国的70%,但是中国资本市场总市值是美股的多少,不到20%。美国的成功很简单,美军+美金+美国科技。美国有华尔街+硅谷,科技和资本连在一起。我们没有连起A股跟科技的连接,所以在资本市场里面建立大规模的科技板块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还有助于引发资本追逐,就是这个道理。

 

随着deepseek的出现,让资本看到了科技板块的投资价值,所以今天A股+科技一定是必然,它会引发并购的浪潮,会带来战投的收入,同时会引发一级的回报,所以创业者选择现在创业比前两年好多了。

 

前两年一级市场是冰冻的状态,去年IPO批了不到100个,但是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的私募股权机构有2万家,2万家对比100家,背后的压力可想而知。所以我们只有用科技创新才能带动市场的回归,最近我们也发现一级市场开始回暖,很多我们熟悉的投资机构开始活跃起来。

 

而且科技创新是为了什么?科技是为了民生。消费板块在不久的未来一定会重振估值,虽然今天消费已经没有什么人了,都在去关注科技。

 

所以,我相信这一波是创业的黄金机会。

 

创业者学会“泡沫逃生”

当然这个时候也会产生很多泡沫。我把两张很经典的周期图合在一起给大家看,背后讲了两个关键理论和曲线。下面这条曲线是科研变成产品的过程,它是一个从水底到水面的一个全过程,从理论级到利润级的过程。刚一出水面的时候,媒体就开始关注,资本就开始关注。只有少数人会在水下,一开始在水下的时候,做起来很难。对于投资人来说,预判一项技术是否能够浮出水面是很难的,媒体也都是等技术浮出水面后才一拥而上的。

而上面这一条曲线,就是一家世界级的公司每年都会发布的一条曲线,叫gartner曲线,这条曲线告诉我们泡沫在哪,黄色的虚线是技术产业化的自然规律,图上还有一条向上的虚线,这是人的期望和欲望,当这两条线进行耦合的时候,就出现了著名的gartner曲线。

 

泡沫就产生在那个山峰处,当所有人都关注一个领域,这个领域快速形成泡沫之后,它一定会被打到谷底,然后慢慢的才会重回产业化正常的规律。所以每一次技术来临,每年这个曲线就更新一次,重复这样的催生泡沫,再到破裂的过程。

 

而且泡沫永远在重复,作为创业者,我认为不是要躲开泡沫,你也躲不开,那你要想办法如何去利用,这是最根本的。

 

我觉得今天又是一个马上的狂欢期,而且这个狂欢期大概也会有一年半左右,大家可以充分利用好。尤其是在国家重点关注的前沿和新兴技术领域的创业者,你要想想如何利用好这个周期。

 

给创业者的几个建议

第一,学会用钱

现在的创业者要么是穷死,要么就突然拥有一笔钱,但是不知道怎么用。我觉得创业第一个要会花钱,我记得我在创业的时候,我融的第一笔钱是500万美元。投资人从硅谷飞过来跟我讲, 500万美元怎么花,我们BP都讲过了,然后我又讲了一遍。他说:“我再给你个建议,你去雇个司机。” 我觉得创业者雇司机太奢侈了。他说:“我买的是你的时间,如果你一边在开车,一边发消息,这对我的钱是不负责。” 他就教会我如何会花钱。

 

还要会省钱,同时还要会理财,创业者不要把自己过得很苦,我见过很多人把房子全抵押,最后钱周转不过来,其实没必要,创业多少要平衡一下工作和生活。然后创业的关键,就是会赚钱。

 

第二,我觉得要学会灰度思维,有些事没有非黑即白。创业者一定有美中不足,好事注定多“魔”,魔没有写错,就是魔鬼的魔,这是曹雪芹写的,红楼梦里面好事多魔都是这个。创业路上一定充满妖魔鬼怪,降妖除魔的过程。

 

第三,我想稍微多说一句,我觉得创业者学会多模型思考。就跟现在的大模型一样,集合了所有人的思维模型。很多问题换个角度就能解决。比如说川普,他怎么能够把普京重回拉到谈判桌上?因为他在互相找对方想要的东西。普京想要什么,川普想要什么,找到一个契合点,就可以重回谈判。

 

创业者每天会处理各种各样的烦恼,那你学会了升维思维,换一个角度解决问题,能够帮你解决很多麻烦。

 

第四,今天很多都是科研团队创业,我们支持了大量的科学家、科研团队,但我还是觉得产业家有时候比科学家更实用。如果是科学家,可能完全还是在技术的水面下。如果是产业家就完全不一样。我见过很多科学家做企业做不大,是因为他不重视这个人,或者说他骨子里调皮。他认为这个人是卖东西的,卖的全是我研发的产品,所以我的股份应该是70%,给他10%就到头了,剩下20%是投资人团队的,但是你别忘了,那个把产品卖出去的人是非常重要。

 

麦当劳是怎么做大,不是创始人做大的。麦肯锡是怎么做大的?麦肯锡做大都是一个会卖东西的合伙人把这个公司给做大。

 

第五,高质量社交。创业者的时间特别宝贵,有些人情世故没办法,但我自己觉得尽量的少去社交,要多见客户,多面试。我至今感激我的第一个给我500万单子的客户,现在已经是好朋友了,这样的客户一定是你的贵人。然后多面试你就知道你想要什么样的人,所以我的书店里挂的牌子叫“对的人一定会带来对的人”。

 

第六,保证公司的发展速度要尽量大于员工成长速度,我觉得创始人要保障的是公司高速发展,高速发展的背后就是“大发展小问题、小发展大问题、不发展全是问题”。

 

第七,创业者的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叫方法论。值得学习我党,有一套非常完整方法论,怎么建组织,怎么管干部队伍,到目前为止,我觉得这还是世界上最牛的方法。

 

最后我想说,创业并不是生命的全部,没有必要把自己的身体健康,甚至把整个家庭都搭进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对创业的感悟就是无中生有,向死而生!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